高考就像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,一分之差,就能淘汰上萬人……。高考既是考學生,也是考家長,很多家長因為期望值過高、攀比心理等原因很容易表現出焦慮等緊張情緒,進而又把這種緊張表現為對孩子的“過度關心”,同時也把緊張情緒傳染給了孩子,讓本就處于各種高壓之下的考生更加“鴨梨山大”。
高考焦慮,家長之愛沉甸甸
“家里安靜的太可怕了,爸媽走路都躡手躡腳的。以前家里很歡樂的,自打備考以來,我家就失去了以前的歡笑聲,他們跟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,你是我們的希望,馬上高考了,你一定要用心好好復習……他們的臉上就倆字——緊張,弄得我更緊張,老跟他們吵架。我真的快瘋了,家里太壓抑了。”高三學生李娜傾訴道。
其實,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像李娜的父母一樣,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背負了更大的壓力。例如:總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,給孩子制定各科學習目標;總是擔心孩子身體,買各式各樣的補品;總是準備好宵夜,陪孩子一起挑燈夜戰;總是關心過度,言語、行動都一反常態,小心翼翼,生怕影響孩子;總是告訴孩子“沒關系,考什么樣算什么樣,別緊張”、“沒事兒的,正常發揮自己水平就行,我相信你,一定能行!”等話語……
有關專家表示,家長把自己的緊迫感強加在孩子身上,每天對孩子警鐘長鳴,生怕孩子浪費一點時間,只有看到孩子在學習才會安心,殊不知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與想要達到的目的背道而馳。學校的緊張氛圍已經讓學生高度緊張了,如果家長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給他們增加更大的心理負擔,一旦這種負擔超出他所能承受的限度,學生的情緒就會失控,會感到失望和無助,臨場發揮失常就不可避免。
擺平心態,放松心情上戰場
有關資料顯示,高考前出現深度焦慮癥狀的家長居然是孩子的兩倍。家長的壓力主要擔心孩子的未來、對孩子期望過高、希望孩子能考個好學校、和孩子一樣害怕失敗,輸不起。究其根源,還是存在數十年來的“高考情結”在作怪。
如今,隨著教育改革和多元化教育的發展,對很多考生來說,高考確實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;但絕非華山一條路。除了高考,還有很多求學途徑可以選擇,如成考、自考、出國留學,職業教育等很多途徑都可以讓你實現求學夢想。說到底,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,一個新起點,而不是終點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幾年社會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,專業技術人才的工資待遇也越來越高。知名IT培訓品牌北大青鳥方面表示,來自就業市場和教育政策的多重推動,“崇尚一技之長、不唯學歷憑能力”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漸形成,職業教育正在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。家長們的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,家長要客觀分析孩子的現狀和高考的形勢,合理設計和安排孩子的求學道路,避免帶給孩子更多壓力。
如今,高考不再是決定前途命運的唯一途徑,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也不再只看學歷。因此,廣大學子以及家長們,千萬不要認為“一考定終生”。在高考前期,家長的平常心是孩子最好的穩壓器。一定不要過于緊張,該做什么就做什么。家長的關心要適度,監督也要有分寸,保持一顆平常心和孩子一起面對高考。